提及中国篮,大家熟知清逸之青花瓷器,雅静之瓷青古书,秀美之蓝印花布,而温州蓝夹缬为我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也是温州民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承的见证与代表。11月2日下午,yl6809永利官网国际合作学院张丽丽副教授给留学生开设了温州蓝夹缬的专题讲座,从历史渊源、文化象征、染布技艺等多方面介绍了蓝夹缬,让留学生们对这一古老的中国印染技艺有了初步的认识。
11月4日,摇曳着千年风骨的蓝夹缬,在秋日的暖阳中,在一隅僻静处,跨越了洲际的距离,和留学生们打着隔世的招呼。
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在元、明两代,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蓝夹缬,曾是浙南民间婚嫁必备用品;它以蓝靛(中药板蓝根的植株所制)为染液;表现以晚清至民国时流传的昆剧、乱弹、京剧等戏文情节为主要纹样,辅以花鸟虫兽等大吉祥纹样,现成为中国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孤例。
蓝夹缬所采用的木版印制花布民间工艺,堪称我国古老雕版印染工艺的活化石,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是我国首个由非遗传承人创办的蓝夹缬博物馆,也是首个由农民合作社支持创办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博物馆。2011年6月,瑞安蓝夹缬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该馆被评为温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夹缬技艺传承基地。而在11月4日这天,这一座代表着民俗与匠心的博物馆又担起了一份新责任:成为了yl6809永利官网海外留学生实习基地。
在博物馆的成品厅中,主流的蓝白花色最受学生称赞,而去年才重新研制出的彩色夹缬印染技艺,恢复了失传千年的唐代彩色夹缬技艺,成为了一抹素雅古风中难得的艳色,并不失清韵风雅。不管是雅致蓝白还是娇柔彩染,馆内成品纷繁的花式、别致的设计、纯手工制作的质朴无一不让留学生爱不释手,忍不住想立刻上身体验。
既然博物馆挂上了留学生实习基地的牌子,当然要让学生们动手做上一方自己的蓝白才行。在DIY实践厅中,博物馆馆长王河生先生亲自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了染料的来源、制作、染布的种类和步骤。王河生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靛青炼制技艺的传承人,他的家族掌握三百多年的印染传统技艺,为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殴越古风的道路上。王馆长是温州蓝夹缬印染技艺当之无愧的守护神。
由于时间的原因,此次DIY所要实践的是最为简单却最具创造力的扎染。在简单的示范之后,留学生们就开始了第一步工序:扎
一千个人,可以扎出一千种花式,每一丝棉绳都能缠绕出变幻无穷的印纹,而在出染缸之前,我们这些初试者大概都不知道自己扎出的会是怎么样一方世界。
染缸中浸染5分钟,在挂架上晾挂十分钟,这一步骤重复多次,让染液、空气和时间一同渗透,留学生们在这过程中亲眼见证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中国传统古训。
在等待自己的作品浸染、发酵、晾晒的过程中,博物馆馆员还利用时间向留学生展示了传统蓝夹缬印染工艺的第一步板夹以及最后一步拆板的工序。留学生还亲自动手,感受了一下夹板工序。
雕版夹染,长卷展开后每一块花纹都不一样,各有不同浪漫故事、美好寓意,留学生手持蓝夹缬的成品,真正亲近了中国传统技艺以及温州地方民俗,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在浸染和晾晒工序后,留学生们终于看见了自己成品的样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份中国时间之蓝。
在拥有自己的作品的欣喜中,留学生们结束了一天的蓝夹缬博物馆之旅。此次活动是我校“中国语言文化实践体验”系列课程之一,课程涵盖了“知晓中国文化”、“体验温州特色”、“说汉语走温州”等模块,旨在促进留学生了解温州,加强留学生与温州民俗传承人之间的文化交流,营造高校国际化氛围,推动温州软实力的世界输出。